清代的书画装裱,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,稳中有进。据载清内府曾专门邀请苏裱名家秦长年等人,进宫装裱书画珍迹,其精湛的技艺,名噪一时;并将苏裱的内涵播及于京都。康熙、乾隆间随着北京琉璃厂的改建,形成了
清代的书画装裱,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,稳中有进。据载清内府曾专门邀请苏裱名家秦长年等人,进宫装裱书画珍迹,其精湛的技艺,名噪一时;并将苏裱的内涵播及于京都。康熙、乾隆间随着北京琉璃厂的改建,形成了古朴庄重的装裱风格,被人称为“京裱”。与先它问世的“苏裱”一南一北遥相呼应,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二大流派,至今仍占主导地位。
周二学《赏延素心录》,是又一篇专门论述装裱工艺的著作,涉及到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,在装裱史上,具有与《装潢志》一样重要的地位。另外,《小山画谱》的作者绉一佳,从画家的角度对装裱提出了一些要求,还是很有道理的。绢画用绫裱,纸画则绢裱,即用纸裱亦必绫边。上下尺寸,俱有一定,长短不得。古画重装,宜仍托底。等等。
将有关资料综合起来看,清代的书画装裱,还是延续了明代的风貌。唯唯宫廷画装裱有一些特殊的要求,在用料、装式上也比较讲究。就装裱质量而言,嘉庆以后逐渐有所下降,民间的选料及装式亦比较简朴。从装裱形制、品式来看,至清代已经基本完备并相对稳定。各种类型的裱件,异彩纷呈,争奇斗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