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,是装裱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,可与宋代同称为书画装裱史上的黄金时期。由于江南一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,文人学士蜂拥而至,书画名家层见叠出;如沈周、文征明、唐寅、仇英等人为代表的明四家,以及吴门派、
明代,是装裱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,可与宋代同称为书画装裱史上的黄金时期。由于江南一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,文人学士蜂拥而至,书画名家层见叠出;如沈周、文征明、唐寅、仇英等人为代表的明四家,以及吴门派、吴派等均来自姑苏这片沃土。因此,时有全国书画家“吴中独居其大半”之说。凭借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装裱业犹如雨后春笋,发展迅猛;大小店铺,比比皆是,名师高手,不乏其人。
正是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,促使清心淡雅、别具一格、以苏州为发祥地的“苏裱”横空出世。“装潢能事普天之下,独逊吴中”。由于苏裱的操作工艺严谨、用料考究,在社会上的声誉与日俱增。
在装裱理论方面,周嘉胄《装潢志》,条理性较强,分列四十二小节,基本包括了装裱工艺全过程,是一本不可多的的专业工具书。还有许多人的文章札记,都对书画装裱有所叙论。这也从一个侧面,反映出装裱的盛况。
随着竖幅书画增多,“立轴”已是明代的主要装裱形式。长至丈二的画心(多见于书法),屡见不鲜,文征明、米万钟等人都有作品问世。由于丝织技术的改进,面宽五尺左右的大型独幅绢本绘画,也时有所见。二色裱,对于四尺以下的画心,比较适宜,如果画心过长,就不便处理了。此时,只有单色镶料的装式才比较合体,这也是一色裱盛行的主要原因。至明后期,诗堂裱成为人们喜爱书写的一种形式,今日的“对联装”即始于那时。以四幅为起点的“屏条装”,也受到社会的喜爱,曾经久不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