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画装裱不止是一项单纯的技术,而是一门学问。自它降生至今已愈上千年,历经沧桑世代相传,说明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;完整的操作方法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,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部系统的教科书。发展,必须是在继承的前提下;提高,则应先把基础打牢。否则,便将成为空中楼阁、无源之水。
书画装裱的社会影响与日俱增,一些地方成立了装裱协会、研究会,专业培训班此起彼伏,专业书籍及有关文章相继出版发表。如此蓬勃的局面,的确是前所未有的。但是,就在这轰轰烈烈的背后,也还潜藏着另外一些方面的问题。
回想解放后一段时间里,装裱业一度出现了衰落,许多店铺关门歇业,致使大批装裱师弃职改行另谋生活,其中不乏技艺精湛的巨匠高手。后来一些较大的博物馆,陆续聘请了各地的装裱名家,赖以开展正常的修复工作。令人遗憾的是,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耽搁了对人才的培养,不少身怀绝技的老前辈悄然离开人世,有的人一生竟没能传授一个徒弟,而这种现象还不是个别的。这该是多么大的损失啊!正是这种后果的蔓延,使名扬天下的装裱工艺,显得势力单薄了。后来,尽管客观形势出现了转机,传统技艺受到了重视;书画装裱犹如雨后春笋遍及四面八方。但是,由于以上所说的“断接”,直接影响了后者的素质,以至缺少全面掌握装裱技艺的高、精、尖人才专家。
书画装裱不止是一项单纯的技术,而是一门学问。自它降生至今已愈上千年,历经沧桑世代相传,说明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;完整的操作方法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,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部系统的教科书。发展,必须是在继承的前提下;提高,则应先把基础打牢。否则,便将成为空中楼阁、无源之水。
列举一例:目前色绫、色绢以及锦绫的大量使用,为装裱者带来了操作上的方便,可以减少由染料而造成的若干麻烦。但是,若从装裱技艺的全面性来衡量,则是喜中掺忧。
染料,本是书画装裱工艺中一项重要内容。根据画心调配颜色,直到刷染为成品,均有装裱师自己承担。它不仅可以锻炼掌握、运用色彩的本领,还能极大的提高执握排笔的技巧,因为稍有不慎便会使染料出现花斑。现如今的情形则有了大的改变,大多数装裱者是从市场上购买了色料,来与画心“对号入座”;由于受到品种所限,挑选的余地非常小,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。长此以往下去,染料这道工序就会被忘却了。装裱者不会染料,又何谈全面继承呢。
我以前曾经参加过一次书画装裱技术评比会,参赛的近百幅裱件,几乎全是从市场出售的、厂家染织的材料进行装裱的。问及染料之事,竟有许多人认为不是装裱师份内的事情。此外,还有一些像任意变动签条、搭杆的位置,立轴不转边,直接裁切,走墨殃及画面,裱件歪七扭八等,更是屡见不鲜。再者除了立轴之外,其他形制尤其是手卷、册页很少有人能操作(这不是个别现象)。这一切都说明了书画装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。
著名美术家傅抱石先生曾撰文专谈装裱问题,指出:“一位高手的产生,是非常不容易的,既要聪明,更要沉着,非有‘面壁九年’之志,绝不可尝试一幅古画”。这段话是很深刻的,它告诫我们,不下苦功夫,难以攀登装裱技术的高峰。